近日,記者了解到時至今日,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一些單位仍沒有交污水處理費。在北京市,居民每個月交的自來水費,實際上包含水價、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等項目。例如,現在居民用1噸自來水需繳納4元,其中有2.3元是水資源費,1.04元是污水處理費。與其他費用不同的是,污水處理費是自來水公司代收的,最后需上交到屬地財政局。
北大的中水設施已停用
北京大學總務部運行辦公室的劉主任告訴記者,北大一直在努力自建污水處理站。2005年暢春新園學生公寓投入使用時,就同時在4號樓地下室配備了中水(再生水)設施,用來處理學生的洗浴用水。然而,這個設備運行4年后“里面的生物菌死了,我們往里面喂過面粉都沒救過來。”劉主任說,他們現在正準備申請經費升級設備,但是“這也是個費錢的事,而且設備無處可放”
暢春新園的污水處理站建設時間較早,所以技術相對落后,位于北大中關新園的另一個污水處理站就采用了最新的生物膜技術。記者致電北大中關新園工程部,得知這個污水處理站只運行了不到3年,現在已經停運了兩年,目前園內的澆灌和沖廁用水已改為自來水。負責運行、維修的李主管解釋,這種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費用太高,因為需要經常換膜(用來過濾污水中的污染物)、加藥(用來殺菌),核算下來1噸中水需要花費7元多,而直接用自來水僅4.5元。
清華不從經濟角度考慮
7月2日,在清華大學的學生宿舍——紫荊公寓西北角有兩個污水處理站,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地下。地上處理站主要處理紫荊公寓學生浴室的來水,日處理能力為1200噸,該站已經運行了5年多。記者發(fā)現該設備運行由兩臺電腦顯示器監(jiān)視,設備的指針是不停地旋轉的“這表示機器在正常運行。”兩個站都采用膜處理技術,出來的水都達到再生水標準。
小白樓后面的花園有一個水溝,沈老師說,這條溝里的水是由地下的那個污水處理站出來的。沈老師介紹,這個處理站運行了2年多,與地上處理站不同的是,這個站處理的是包括洗浴水在內的所有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為1500噸。
目前,紫荊公寓4至13號樓的沖廁用水都來自這個處理站,剩余的水還用來澆灌校園內的花草。不過,目前的再生水還不夠全校的澆灌和沖廁所需。在被問及每噸水成本多少時,沈老師說:“這兩個站投入了不少錢,反正不能從經濟角度考慮,只能從節(jié)約水資源的角度來看。”
專家:小型中水設施勞民傷財
像清華這樣的小型污水處理站,是否應該推廣?我國著名水處理專家、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王占生的態(tài)度是“不鼓勵”,認為這樣勞民傷財。
王教授告訴記者,早在1987年,北京市發(fā)改委、市規(guī)劃委及市建委就聯合出臺文件,要求在建的5萬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區(qū)要有再生水、中水設施,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賓館、飯店應有中水循環(huán)設施。2005年,市規(guī)委、市建委、市水務局又聯合公布了《關于加強建設項目節(jié)約用水設施管理的通知》,要求北京加大再生水(中水)和雨水利用力度。
通知針對中水設施建設和利用也有詳細規(guī)定,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賓館、飯店、公寓;建筑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的機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大型文化、體育等建筑;建筑面積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區(qū)和集中建筑區(qū)等新建項目,必須設計、建設中水設施。要求屬于市政再生水輸配水管線覆蓋的建設項目,應當優(yōu)先使用市政再生水,并要有供水單位證明。
然而,這項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如何呢?“實際上都是瞎對付的,因為你一定要,我要買你的‘通行證’,所以就上,上了又不用。”王教授說,他本人就給負責管理這些設備的人上過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這些人文化不高,根本不懂什么叫溶液,什么叫PH值。”當時,專家也想通過社會服務去解決設備運行的問題,即聘請專業(yè)的公司去管理設備,“他們能夠做好。”可是這個倡議并沒有被采納。
另外,由于裝一套中水管線會增加成本,運行規(guī)模越小成本就越高,“比如一個大賓館要上污水處理系統(tǒng),那得請多少人去管?還得請專業(yè)的人去管,賓館可能這么做嗎?”記者隨后又咨詢了清河再生水廠廠長顧劍,他告訴記者,國外雖然有小型中水回用系統(tǒng),但一般只回收處理洗漱用水,工藝相對簡單。生活污水主要交由更專業(yè)、規(guī)模更大的團隊去處理。
北京市水務局宣傳處處長俞亞平也說,“中水的問題很復雜!”裝中水設施的小區(qū)建筑面積要求是5萬平方米,但有的小區(qū)面積有那么大,但實際沒住那么多人,污水量就不夠。
北大清華表示愿交污水處理費
歷史上北大、清華以及一些駐京部隊都采用自備水井,“過去就是你的這片地,在地里打井,人家也管不到。清華一開始就是用地下水,但是原來幾口井就夠了,現在井增加了很多。”讓王占生擔心的是,現在平均每年地下水位下降0.7米,“最早的時候北京到處是自流井,上世紀50年代,圓明園旁邊有個寺廟,廟附近的地下水咕咚咕咚地冒出來,我?吹酱迕裨谀窍匆路”然而,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很多單位幾乎用了100年的地下水,“這么多年來,北京的地下水從來就沒有得到‘休息’。”
與大量用水相悖的是,北大、清華等單位一直沒交排污費。俞亞平說,這些污水大都被排到清河再生水廠了,“處理費用當然由市財政承擔。”記者從北京大學總務部運行辦公室劉主任、清華大學修繕校園管理中心供水管理科張科長那里得到確認,這兩所高校到目前為止,的確只交了2.3元1噸的水資源費,沒有交污水處理費。
“要交呀,清華肯定跑不了。”在被問起污水處理費問題時,張科長第一句就說。今年6月4日,北京市水務局召集清華、北大及其他未交排污費的單位一起開會,商量怎么交污水處理費的問題。劉主任則告訴記者,他目前正在申請這筆經費,可能從今年6月開始計算污水處理費,但什么時候開始交,還不確定。“水費我們不也交了嗎?現在無非是再往里面加點污水處理費。但要告訴我們什么時候交?怎么交?”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為了徹底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在今年年初出臺了《加快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3-2015年)》。俞亞平說,這個方案的目標是在未來3年,全市新建再生水廠46座,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20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30萬噸/日。預計3年后,全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90%以上。中心城區(qū)(主要指五環(huán)路以內)污水處理率達到98%,四環(huán)路以內地區(qū)100%的污水都能得到處理,區(qū)縣開發(fā)的新城區(qū)達到90%。
“爭取讓大家看到河道不黑、不臭,也沒有垃圾的清河、壩河、涼水河和通惠河……”俞亞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