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自1985年至今,她一直在從事中國自然保護的研究、實踐、能力建設和政策推動。呂植所領導的野外保護和研究項目遍及中國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陜西和甘肅。[1]
1人物簡介
呂植,甘肅蘭州人,1965年出生,1981年開始就讀于北京大學生物學系;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專業(yè),師從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潘文石教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在美國國家健康中心(NH)作博士后研究。1995年任北大生命科學院環(huán)境生物學與生態(tài)學系副教授,兼任美國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NOAHS中心兼職科學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物種保護區(qū)負責人。知名NGO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發(fā)起人,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保護生物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亞太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主任。[1]
2主要經歷
呂植1981年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經歷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習,于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于1992-1995年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從事博士后研究。 這期間她主要從事大熊貓的野外生態(tài)學、社會行為學、保護生物學和種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并首次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確認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黃猩猩種群分別屬于兩個物種。 1995年呂植成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2002年成為教授。她所領導的研究項目從熊貓擴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種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時關注文化與自然保護的關系,如藏區(qū)的神山保護體系;并參與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態(tài)有償服務的經濟鼓勵機制等方面的研究。[1]1985年至2000年,從事大熊貓野外種群的生態(tài)學、社會行為學、保護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研究。之后她在中國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開展野生動物物種、生態(tài)學以及保護生物學的研究外,并把興趣擴展到生態(tài)學與文化、社會、經濟以及政策關系的跨學科研究。2000年,她赴哈佛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進行了一年的訪問,研究世界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及人類健康的相互關系。 2001年她在耶魯大學森林與環(huán)境學院任訪問教授一年,講授自然保護的研究生課程。
1995年以來,呂植一直參與自然保護的實踐示范,力圖在科學與實踐之間建立橋梁。她曾負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大熊貓保護和西藏項目,率先進行綜合保護與發(fā)展的嘗試;2002年創(chuàng)建了保護國際(CI)中國項目,支持了近50個草根NGO,與其共同探討解決中國資源與環(huán)境危機的本地化出路。
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專注于在中國西部鄉(xiāng)村示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實踐、行動型研究和保護理念的傳播。2008年她創(chuàng)立了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注重環(huán)境政策的研究和領導力培養(yǎng)。
3所獲榮譽
呂植先后榮獲1998年度“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國家環(huán)?偩 “全國環(huán)境保護杰出貢獻獎”、全國科協(xié) “杰出青年科學獎”和國家科技圖書一等獎等榮譽。她的學術論文,文章和攝影作品出現(xiàn)在世界一流的雜志如Nature, Science和National Geographic中,并活躍于國內外的媒體上表達有關中國自然保護的問題。呂植有諸多社會和學術兼職,如IUCN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際保護生物學學會理事,中國科協(xié)常委等。[2]
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自1985年至今,
她一直在從事中國自然保護的研究、實踐、能力建設和政策推動。呂植所領導的野外保護和研究項目遍及
中國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陜西和甘肅。
呂植1981年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經歷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習,于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于
1992-1995年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從事博士后研究。 這期間她主要從事大熊貓的野外生態(tài)學、社會
行為學、保護生物學和種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并首次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確認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
的黃猩猩種群分別屬于兩個物種。 1995年呂植成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2002年成為教授。她所領導
的研究項目從熊貓擴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種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時關注文化與自然保護的
關系,如藏區(qū)的神山保護體系;并參與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態(tài)有償服務的經濟鼓勵機制等方面的研究。
1995至2000年期間,她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物種與保護區(qū)中國項目主任,致力于支持和提高大熊貓
保護和自然保護區(qū)的有效性,包括綜合保護與社區(qū)發(fā)展項目使保護和社區(qū)共同受益。2000年,她獲得哈佛大學
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的獎勵,在該中心進行了一年的訪問,研究世界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及人類健康的相互關系。
2001年,在耶魯大學森林與環(huán)境學院任訪問教授一年,講授自然保護的課程,并在此后一直擔任該學院的兼職研究員。
2002年,她創(chuàng)建了保護國際(CI)在中國的項目,支持了近50個草根NGO,與其共同探討解決中國資源與環(huán)境危機的
本地化出路。 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專注于在中國西部鄉(xiāng)村示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實踐。
2008年,她創(chuàng)立了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國環(huán)境政策的研究和推動,開展領導力培養(yǎng)。
呂植先后榮獲1998年度“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全國環(huán)境保護杰出貢獻獎”、“杰出青年科學獎”和“杰出女科學家獎”以及
“國家科技圖書一等獎”等殊榮。她的學術論文, 文章和攝影作品出現(xiàn)在世界一流的雜志如Nature, Science和美國國家地理雜
志中,并活躍于國內外的媒體上表達有關中國自然保護的問題。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之際她被《紐約時
報》譽為未來中國值得關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 呂植是耶魯大學兼職研究員,國際保護生物學學會的理事,中國科協(xié)常委,
世界經濟論壇Global Agenda Council 成員,IUCN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
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自1985年至今,
她一直在從事中國自然保護的研究、實踐、能力建設和政策推動。呂植所領導的野外保護和研究項目遍及
中國西部的四川、青海、西藏、云南,陜西和甘肅。
呂植1981年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經歷了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學習,于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后于
1992-1995年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從事博士后研究。 這期間她主要從事大熊貓的野外生態(tài)學、社會
行為學、保護生物學和種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并首次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確認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
的黃猩猩種群分別屬于兩個物種。 1995年呂植成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2002年成為教授。她所領導
的研究項目從熊貓擴展到了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種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時關注文化與自然保護的
關系,如藏區(qū)的神山保護體系;并參與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態(tài)有償服務的經濟鼓勵機制等方面的研究。
1995至2000年期間,她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物種與保護區(qū)中國項目主任,致力于支持和提高大熊貓
保護和自然保護區(qū)的有效性,包括綜合保護與社區(qū)發(fā)展項目使保護和社區(qū)共同受益。2000年,她獲得哈佛大學
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的獎勵,在該中心進行了一年的訪問,研究世界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及人類健康的相互關系。
2001年,在耶魯大學森林與環(huán)境學院任訪問教授一年,講授自然保護的課程,并在此后一直擔任該學院的兼職研究員。
2002年,她創(chuàng)建了保護國際(CI)在中國的項目,支持了近50個草根NGO,與其共同探討解決中國資源與環(huán)境危機的
本地化出路。 2007年,她和同事一起成立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專注于在中國西部鄉(xiāng)村示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佳實踐。
2008年,她創(chuàng)立了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國環(huán)境政策的研究和推動,開展領導力培養(yǎng)。
呂植先后榮獲1998年度“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全國環(huán)境保護杰出貢獻獎”、“杰出青年科學獎”和“杰出女科學家獎”以及
“國家科技圖書一等獎”等殊榮。她的學術論文, 文章和攝影作品出現(xiàn)在世界一流的雜志如Nature, Science和美國國家地理雜
志中,并活躍于國內外的媒體上表達有關中國自然保護的問題。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之際她被《紐約時
報》譽為未來中國值得關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 呂植是耶魯大學兼職研究員,國際保護生物學學會的理事,中國科協(xié)常委,
世界經濟論壇Global Agenda Council 成員,IUCN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