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日前遭到暴雨強襲,市區(qū)內多處遭到嚴重水浸,因水浸街造成數小時大堵車,居民苦不堪言。近些年,每臨汛期,全國多個城市都會在強降雨中出現內澇,重者奪人生命,輕者毀壞財物、造成交通堵塞。
排水系統(tǒng)滯后是城市內澇的一個直接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我們長期形成的只注重排水而忽視留水的治水理念。城市水泥瀝青地越來越多,坑塘也越來越少,降水難以及時滲入地下。
目前,發(fā)達國家許多城市正通過告別地面硬化的城市建設模式來減少內澇,注重利用雨水資源補充地下水,對雨水的處理方式是變排水為留水。在德國,城市透水地面的比例要求最低為60%,理想狀態(tài)為80%以上,以確保防澇和地下水位不下降。
其實,這種留水的做法早在我國幾千年前就是這樣做的。中國古人在筑城、造園或建宅時力求留住雨水資源,盡量讓雨水就地滲入地下。在古代中國的村莊、園林、廟宇和皇宮中,透水地面的比例大多保持在80%以上。
我國許多城市水資源短缺,如果只想著把雨水全部排走,既不現實,也難以根治大水漫城的頑疾,更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和城市水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要因勢利導,通過恢復城市的肌膚功能留住雨水。
一是地面要吸收雨水。最大限度減少城市地面硬化,硬化時盡可能以透水地面代替水泥地面,并增加自然地面,使降雨直接滲入地下。易發(fā)生積水的廣場、停車場、人行道、運動場等都應改造為透水地面,保持地表的滲水功能,實現就地消化吸收雨水,維護地下水資源的自然平衡。
二是用綠地調節(jié)雨水。將綠地的高度降到低于道路路面,成為下凹式綠地,使綠地成為雨水調蓄滲透塘,充分接納和消化吸收地表徑流。
三是要用湖塘存水。要因地制宜,在地勢低洼處建草坪邊溝、人工湖,發(fā)揮湖、坑塘的調洪蓄水和生態(tài)補水功能,減少和分散暴雨徑流量。同時及時補充了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使城市水文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城市雨水排不易留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