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比利時根特大學的教授Wily在Water Research發(fā)表了一篇題為《Test for assessing shear sensitivity of activated sludge flocs: a feasibility study》的文章,Wily Verstraete教授是業(yè)界知名的專家,在2014年當全球專家都在紀念活性污泥100年的時候,老先生公然聲稱“100 years of activated sludge is enough!"(活性污泥100年,夠了!),就是這位大牌教授的文章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美國Delaware大學的Steven Dentel在業(yè)界也小有名氣,但不及Wily的名望,此人也隨后對Wily的文章進行了評論:Comment on “Test for assessing shear sensitivity of activated sludge flocs: a feasibility study” by M.A. Seka and W. Verstraete [Wat. Res. 37, 3327–3334 (2003)]
見到評論,Wily隨后做出回應:Authors’ reply to Comment on “Test for Assessing Shear Sensitivity of Activated Sludge Flocs: A Feasibility Study” by M.A. Seka and W. Verstraete
2005年,著名的污水處理專家Peter Vanrolleghem等人在Water Research上發(fā)表了一篇活性污泥模型校正方法之比較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北美方法的一些問題;2006年,作為美國污水處理界大腕之一的Denny Parker在Water Research上對這篇文章做出了評論,針鋒相對地進行了回應;此后,Peter Vanrolleghem又在Water Research上做出回應,當然首先是感謝Denny Parker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并做了進一步的澄清。
不僅在文章上經(jīng)常看到國外同行的一些爭論,在一些研討會上,提問的環(huán)節(jié)、討論的時間甚至有時候會超出做一個Presentation的時間。不僅限于文章、口頭上的爭論,技術上的競爭也會時?吹。如今眾所周知的Nereda好氧顆粒污泥技術最初的起源就是來自Mark van Loosdrecht和Peter Wilderer在慕尼黑啤酒節(jié)上的友好競爭,這已成為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發(fā)展歷程中的一段佳話。
在中國,曾幾何時我們也會看到這種現(xiàn)象。1995年,沈耀良先生在《中國給水排水》(1995(5):30-32)的文章上發(fā)表了一篇《污泥齡與沉降性能的相關性分析》;第二年,彭永臻先生在《中國給水排水》(1996(4):24-26)上發(fā)表了一篇《污泥齡與污泥膨脹及沉降性能的關系——兼與沈耀良同志商榷》。
污水處理觀察微信公眾號認為技術的爭論是思想的碰撞,碰撞產(chǎn)生的火花對于技術的進步或理解的深入顯然是不無裨益的。然而舉目環(huán)視當今之國內(nèi)污水處理界,這種思想碰撞的聲音似乎已很少聽到了,越來越多的是沉默和難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