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新時空】“海綿城市”的他山之石
金華燕尾洲公園:
生態(tài)“彈性”防洪
讓城市與“洪水為友”
浙江金華市的燕尾洲公園建成于2014年5月,占地26公頃。它的設計引入了“海綿城市”理念,通過與“洪水為友”的生態(tài)防洪堤設計,來實現(xiàn)景觀的生態(tài)彈性功能,保護了河漫灘的濕地,同時也給當地人留下了公共游憩空間。系列報道《“海綿城市”的他山之石》,今天我們來了解金華燕尾洲公園獨特的設計理念。
地處中國東部亞熱帶地區(qū),金華具有強烈的海洋季風氣候特征,雨季常受洪水之擾。同時,為了爭取更多的便宜土地進行城市建設,金華大量河漫灘被圍建開發(fā)。為保護沙洲不被淹沒,當地水利部門雖然在燕尾洲的部分地段,分別修建了20年和50年一遇的兩道防洪堤,卻使得江面變窄,洪水威力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沙洲公園的親水性。
▲
“土人設計”設計八院院長 俞宏前
“我們想體現(xiàn)一個流域性的海綿效應,怎么發(fā)揮?我們把這個項目進行了一個設計,首先還是一樣該淹沒的讓它淹沒,原來50年一遇的防洪堤全部敲掉,20年一遇的也敲掉了,變成可淹沒的梯田、可淹沒的濕地,原有的灘涂保留,不給它砌防洪堤了,那么整個水的彈性情況已經保留下來。”
燕尾洲公園結合鄉(xiāng)土植被和地形,將河岸改造為不同重現(xiàn)期洪水可淹沒的梯田種植帶,構建與洪水重現(xiàn)期相適應的彈性生態(tài)防洪堤;場地內部也采用百分之百的可下滲覆蓋,包括大面積的沙粒鋪裝作為人流的活動場所,與種植結合的泡狀雨水收集池,和用于車輛交通的透水混泥土道路鋪裝和生態(tài)停車場,實現(xiàn)了全場地范圍內的水彈性設計。這種以“與洪水為友”的理念為指導,將防洪與生態(tài)保育、游憩功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
“土人設計”設計八院院長 俞宏前
“我們在兩江交匯處,等于是三江六岸做一個步行橋,把三江六岸全部連上了,金華的老城新城島嶼全部串聯(lián),整個公園等于有生態(tài)的功能,也有雨洪的功能。”
燕尾洲公園獨特的設計,使得公園遇到20年一遇的洪水時,15公頃的洲頭濕地被淹沒,為下游減少了近30萬立方洪水的壓力。洪水退后,公園又露出地面,恢復原有功能。經過兩年的設計和施工,燕尾洲公園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14年5月開園后,深受當地居民喜愛,成為了金華的一張新名片。
來源:?谛聲r空
總策劃:陳積流
策劃:張凌光
記者:陳激浪、張勝海、邢雨薇
微信責編:符丹
微信編輯:祁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