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進京總量破30億立方米 七成用于自來水供水
巡查人員檢查南水北調南干渠工程輸水管線排氣閥工作狀態(tài)
法制晚報訊(記者 耿學清)今天,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京江水量再創(chuàng)新高。記者上午從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獲悉,截至2017年12月19日8點41分16秒,江水進京總量突破30億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100萬
供水保障
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100萬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27日通水進京,據(jù)南水北調辦監(jiān)測,截至12月19日上午8點41分16秒,北京市累計接收丹江口水庫來水達到30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wěn)定在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100萬。
目前,中線工程累計調水已達108億立方米。其中,北京市分水近30億立方米,占中線輸水總量的27.78%;天津市分水24億立方米;河南省分水40億立方米;河北省分水14億立方米。
2014年底江水進京后,北京由2008年開始每年從河北調水2億~3億立方米變?yōu)槟昃鶑牡そ谒畮煺{水10.5億立方米,外調水量顯著增加,城區(qū)供水主力水源也由地表水、地下水置換為南水,部分水廠實現(xiàn)本地水、外調水雙水源供水,供水安全更加有保障。
在節(jié)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優(yōu)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本市利用調蓄工程向水庫和應急水源地存水,增加首都水資源戰(zhàn)略儲備,同時適時替代密云水庫向城區(qū)重點河湖補水。
水源支撐
人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
據(jù)統(tǒng)計,30億立方米的進京江水中,有20.2億立方米用于自來水廠供水,約占入京水量的七成;7.4億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庫和應急水源地,其中4.9億存入密云、懷柔等水庫,2.5億存入密懷順等地下水源地;2.4億立方米用于替代密云水庫補入中心城區(qū)河湖,有效緩解了北京水資源緊缺形勢,保障了首都供水安全。
江水進京后,本市人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中心城供水安全系數(shù)由1.0提高到1.2,顯著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并為城市副中心、新機場建設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了最基礎的水源支撐。
其中,通州水廠已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極大緩解了通州城區(qū)供水緊張的局面,使通州供水管網(wǎng)與中心城區(qū)實現(xiàn)了“既互連互通,又相對獨立”的供水格局,大大提高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供水安全保障度;此外,大興支線、河西支線、亦莊調節(jié)池二期等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第三階段重點建設任務均已開工,建成后將進一步促進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實現(xiàn)城鄉(xiāng)供水平衡。
水質改善
居民普遍反映自來水硬度下降、口感變甜
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接納南水的水廠共有第三水廠、第九水廠、郭公莊水廠、田村山凈水廠等8座水廠,日均取用南水220余萬立方米,占城區(qū)供水總量的七成。居民飲水水質有了明顯改善,普遍反映自來水硬度明顯下降、水堿減少、口感變甜;另一方面,有充足的南水保障后,本市大規(guī)模開展了自備井置換工程,近三年已關停城區(qū)自備井330余眼,新增86萬市民喝上市政自來水。
同時,南水北調增加了首都水資源戰(zhàn)略儲備,促進水資源涵養(yǎng)恢復。江水進京后,密云水庫調整了向城市供水的模式,南水北調累計替代密云水庫供水約22億立方米,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了密云水庫調蓄工程。文并攝/記者 耿學清
(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