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萬神廟這樣的頂部敞開式建筑,下雨時怎么辦?
日前的文章提到過關于作品集中作品的『細節(jié)』。在建筑學領域,細節(jié)并不僅是效果圖中某個局部的放大,某景觀或立面的處理,還包括很多諸如建筑結構、節(jié)點、通風等等。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那些技術性內容都要統(tǒng)統(tǒng)擺上留學作品集的臺面,在細節(jié)方面的考察中,考官想看的是學生關于某具體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以及該方案中所涉及到的技術性和藝術化/具有創(chuàng)意的處理手法, 西方院校將這些定義為細節(jié)。
細節(jié)要如何表現(xiàn)?
正規(guī)的做法是通過多張圖片講述你在設計推進過程中的一些調研和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所探討的諸多可能性或是所提出的最終解決方案。所要展示的并非那些圖片,而是這些圖片所表達出的一整串邏輯思考。
以下轉載知乎中的某個回答,作為那一串邏輯思考的舉例:
廟頂部的天窗是沒有封玻璃的,下雨的時候室內是會漏雨的:
事實上除了清掃以外,萬神廟是有排水系統(tǒng)的,就藏在大理石地板下面,通過設置下水口導走積水。
黑點是排水孔。但雨還是會落在地板上,滑滑的,亮亮的。
然而,這并不是在說明萬神廟設計上的“考慮不周”,相反古代統(tǒng)治階級的危機處理意識實際上是非常強烈的。在物化權力時,他們會用當時的條件去最大化主神乃至皇權的震懾性的形象。甚至,可以“武斷”地這樣說:恰恰是因為萬神廟頭頂這個毫無遮擋的9米大洞,我們更應該看看他是不是有什么解決問題的可能。當然,也同時應該了解,我們不應該用今天挑剔的眼光作為標準去評估古代人的人居水準。
以下是關于萬神廟(Pantheon)的分析。
1.氣候和文化
首先的一點就是必需了解地處地中海氣候區(qū)的羅馬的基本天氣情況,初中課本上是這樣描述的:地中海氣候分布范圍占全球比例十分稀少,特征為”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在這樣的副熱帶氣候下,亞平寧半島上本就很適合戶外運動。而在古代羅馬人身上就體現(xiàn)得更淋漓盡致。要知道古羅馬人除了喜歡打仗和打架外,還有一個舉國同歡的喜好,這不但直接表現(xiàn)在浴場,斗獸場這樣的公共建筑的修建上,而且,還反映在古羅馬人對節(jié)日(dies ferialis)的熱愛。具體多熱愛呢?要知道羅馬人那會兒還沒有周末的概念,富足驕奢的羅馬人極為需要玩樂的“理由”,而各種對諸神的祭典或者每月月初的固定活動都可以拿來當理由,節(jié)日時,甚至奴隸都有休息和享受美食的權利,遇到重大節(jié)日更是有過國家買單讓十萬娼妓上街的記載(房龍,《寬容》)。
這和萬神廟有什么關系呢?這個150年里反反復復修了三次的神殿與其說其目的是來供奉神靈,倒不如說其因為最后完成的效果好到歷代皇帝無法割舍從而逐漸轉變?yōu)楣不顒拥闹匾奂。這其中很大可能地承擔了不少節(jié)日慶典活動。
如果把羅馬的降雨量(借用現(xiàn)在的數(shù)據(jù))和古羅馬有記錄的節(jié)日種類和持續(xù)時間(Roman Festivals)做一個比對的話,就會類似下面的圖表:
紅橙兩條線代表著每月的節(jié)日記錄,不但可以看到全年高發(fā)且在夏季為最的基本情況外,還可以看到羅馬的降雨量無論是從天數(shù)還是累積毫米數(shù)上來看都是非常少的,當然對應嗨翻天的夏季,月降水量還不足1厘米。
所以,這樣的天氣在最開始就預設了一個少雨的前提,倘若羅馬的天氣和我國南方一樣,萬神殿的設計者大概就會被處決。
2. 內環(huán)境&微氣候
少下雨,不是說不下雨,這也是為什么萬神殿還是考慮了下水的問題。與室外的宏觀氣候相比對,接下來的部分來討論下這個古老混凝土包裹的巨大體量所形成的微氣候。
因為比例的關系,在這個高寬可達58米,穹頂直徑43.3米的建筑里,頂部的8.9米直徑的洞口在視覺感受上就顯得不是特別大了。如果腦補下雨水從這個空洞落入室內的畫面,大概會是水滴穿過隘口一下進入到寬廣和高深的室內,在這個內部空間的周圍是布滿藻井的穹頂內表面。如此,雨水進入的是一個內環(huán)境,而這個內環(huán)境的強大,很有可能足以影響雨水的運動。
其一就是氣壓差
首先,由于萬神殿的超凡尺度,它在周邊相對低矮的建筑的簇擁下會將整個穹頂曝露在城市風場中?纯瘩讽?shù)男螒B(tài),可以聯(lián)系一個流體力學的小知識,叫做康達效應(Coanda Effect)
簡單來說就像小圖演示的,流體在接觸到凸起的弧形表面時會產生粘著力,進而導致周邊流體有貼向這個表面的趨勢。而在穹頂外部,無論風來自何方,都是一個理想的凸出表面:
1212
于是,本就沒什么阻擋的風掠過穹頂(形成正壓風場),而屋頂空洞處因為外部過強的空氣流速從而在內部形成了負壓,于是底層的空氣因為壓力差被帶動上升,甚至牽引到貼近地面的空氣運動,形成所謂的風拔。
而另外一點,就是熱浮力
雖然萬神殿被厚重的混凝土包裹且只有唯一的一個頂光源,這樣大的熱容積和有限的太陽輻射是不是意味著這個建筑內部會相當?shù)乩淠兀靠刹灰藠蕵分了赖墓帕_馬人和他們超長的節(jié)日時間哦,舉行公共派對的時候需要使用大量的蠟燭。
當整個大廳被數(shù)萬根蠟燭照亮,與此同時的是燃燒所發(fā)出的熱量。不僅僅如此,擁擠人群里那些泡完澡,喝著酒,享受著國家買單福利的羅馬人都可以當成一個個功率可達100w以上的散熱體啊。于是,室內空氣被加熱,開始上。ㄕ麄人都輕飄飄的了~)
再把建筑材料尺度和風一起考慮進來,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情景:本就不大的毛毛細雨被風卷裹著拂過穹頂洞口,剛想落入穹頂,就被室內上升的熱氣流吹的不知道東西,縱然水汽落入到室內,在熱空氣的紊流中這些水汽還沒來得及落在人的身上就被曝露的穹頂內壁吸附了去又或者隨著風壓又被帶出了屋頂。
當然,這并不是說這個敞開的大洞就會百分之百的風雨不侵,只是在古羅馬的活動周期,生活習慣和氣候環(huán)境下,這樣一個靜能莊嚴肅穆,動能天上人間的市民活動中心實在是讓人喜歡到不行。誰還在乎偶爾的雨滴呢?
因為徹底的保護和參觀的控制,我不認為今日的萬神殿會在抵御雨水上那么的有效(我們可不能在萬神殿里喝酒唱歌愛的抱抱),不過,看看游客的反應,下雨天來感受下濕滑的萬神殿也不失為一種體驗的說。
(看,大家都在看地上的水跡)ƪ(‾ε‾“)ʃ
======================最后=======================
所謂的細節(jié)就是這么回事, 是以解決具體問題而出現(xiàn)的一段針對性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探索。但究竟是不是要完美的解決問題,這個你說了算。
那有人會問,如果這是細節(jié),那設計的過程是什么?那是設計概念的發(fā)展,是從場地分析到概念到最終設計結果的整個推進流程。流程中定會遇到問題,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思考過程是我們要展示的細節(jié)。細節(jié)和推進過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實際呈現(xiàn)在作品集中的話,大體是下面這個樣子:
設計過程
細節(jié)
設計結果
效果圖及排版 (尺寸A2)
轉載:Morn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