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閑出污泥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留住鄉(xiāng)愁】
冬閑不閑。
冬天來了,農(nóng)活停了,人們還是閑不下來,就趁冬日水淺出污泥。
污泥在村內(nèi)的坑塘里。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經(jīng)過了一年的浸漚、發(fā)酵,坑塘底部的泥已經(jīng)成了天然的好肥料,俗稱“污泥”,需要從坑底里清出來。
那時候水多,每個村子里都有幾個大大小小的坑塘,是天然的雨水、生活用水排放池。我們村里的坑塘本是一條季節(jié)性河流,西北、東南向,穿村而過,如一道弧。夏秋水多,洗衣、漚麻、養(yǎng)魚、放鴨都在其中。冬日來臨,水少了,坑淺了,就該出污泥了。
出,在農(nóng)活的語境里,如果用上這個字,就是一樁大活。
出污泥不同于掏家戶院內(nèi)的糞坑,沒有集體力量辦不了。隊長會提前計劃好日程,分配好人馬。慎重的村子,還要選擇好日子進行。
出污泥得先起水,就是把水從坑塘中起走。與別的村子相比,我們的坑塘近長方形,起水方便多了,可以在坑的中部筑泥壩分為兩段,把水起到另一邊。這也是個力氣活,俗名“閘水”,學名“戽水”。
戽水,得有戽斗,就是木制或者柳編的水斗。斗形的工具拴有四根棕繩,兩根在斗口,兩根在斗尾,上下相對,均勻纏繞。
戽水時,兩個男勞力分站坑兩岸,兩手分拉斗口和斗底的繩,一聲“嗨”過后,將斗口朝下甩向水面,在很自然的傾斜中,“咕咚咕咚”,水滿斗了;兩人再順勢發(fā)力,繩牽斗飛越泥壩,“嘩啦啦”,倒出水……如此反復,一斗一斗的水就被起走了。兩三天后,坑底完全漏出,污泥黑亮亮地顯露在冬日的暖陽中。
出污泥得分好班次,而且必須是男勞力。污泥黏、濕、重,一锨下去有十好幾斤,需要巧勁兒。手執(zhí)鐵锨,右手前左手后插向污泥,以大腿為支點,掘起一大團污泥順锨飛起,裹挾著樹葉、腐骨,油亮而腥臭地落在坑岸的空地上,晾曬在風里、陽光下。
大約半天工夫,起好的污泥被裝上架子車運往麥地。牲口駕轅,牛把式揚鞭,眼見紅纓飛揚,耳聽銅鈴響亮,一趟趟地往地里送。麥子正冬眠,不怕踩壓,泥污被一堆堆卸下,再一锨锨散開,算是給麥子先鋪一層褥子——等大雪下來,就厚實地蓋上大被子了。
再回到出污泥的塘坑邊。戽水、出泥、裝車,男女老少,紅旗招展,人歡馬叫。人們熟練地分工合作,伴著號子,把一場集體農(nóng)事勞動表達成了壯觀的舞蹈。
往往戽水到污泥快要顯現(xiàn)時,就見滿坑的魚拍著尾巴跳躍,蝦們則弓著身子,讓胡須在泥面上畫著各種自然的圖案。作為孩童的我們一放學就往坑邊跑,趁機撿拾一些魚蝦拿回家去送進廚房。
作為犒勞,出污泥結(jié)束了,生產(chǎn)隊會將坑塘里的魚蝦統(tǒng)一分配給各家各戶。于是,基本上半個月的時光里,村子里都泛著魚蝦的鮮香味。
這么多年過去,之所以又想起這些,是因為在當時的感受里,出污泥就是一場難得的鄉(xiāng)村盛宴。后來,村中不少塘坑都干透了,希望在農(nóng)村生態(tài)環(huán)境整治中,它們能再現(xiàn)水滿魚跳的情景。
(作者:趙長春,系河南科技學院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