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處理了第一篇中文稿件
第一次審中文稿件有感
前一段時間有幸受一位國內中文EI收錄的核心期刊主編垂青,被邀請成為他們期刊的編委。
坦率地講當時我是有些猶豫的。
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已經有16年沒寫過中文期刊論文了。對發(fā)表中文論文很是有些忐忑,更不要說擔任評委審別人的論文了。
二是自己太忙,精力有限,怕辜負了主編的期望。
后來經過再三考慮,尤其是當主編說應該為國內期刊的發(fā)展作一些貢獻,我們希望一些有國際視野的專家來促進國內期刊的發(fā)展。
我經不起“鼓動”,欣然接受。今天處理了第一篇中文稿件。
首先,稿件通信作者是國內某名校副教授,國家自然基金支持。
文章內容老實講還是有點新意。但文章的表述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首先,文章的摘要,即使是中文部分也是邏輯混亂。
在我看來,無論用中文還是英文寫,摘要部分總要簡單寫一下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闡述研究的重要意義,下面依次介紹一下研究方法,得到了哪些結果。
最重要的是強調一下該項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
這有什么難的?簡單清楚,一目了然。
然而,這位老兄(我猜應該是老兄的學生寫的)根本就像寫天書,想哪寫哪,毫無章法。
最可氣的是摘要的英文翻譯部分,就是是學生寫的,也應該是博士生了,簡直是錯誤百出。
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不是有幾個專業(yè)術語在那里裝點,中學生也不會犯那么多錯誤。
摘要過后就是引言。
引言大家都知道是文獻回顧別人(包括自己)以前的工作。
注意這個文獻回顧一定要有點評,不能一句話后面放七八個參考文獻。
更重要的是這個文獻回顧是有目的性的。
簡單地講就是所有的文獻回顧都是一步一步地要引出自己的論題。
通常一篇文獻,總要有一個簡要的點評,說說優(yōu)點,最重要的是那個“但是”之后的內容,要找出前人工作的不足,而這個不足恰恰是自己工作的創(chuàng)新之處。
這樣一層層地鋪墊,在引言的最后,給出自己要研究問題。
引言過后,進入正文。
正文最重要的是注意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不懂邏輯,就不懂獨立思考。
以我審的這篇文章為例。作者為了證明他的一個不太明確的觀點,做了三類實驗。
然而,為什么要做這三類實驗,這三類實驗之間有什么關系?是并列的關系,遞進的關系,還是轉折關系?
一概不說,只是孤零零地把一堆實驗圖表羅列在一起,一副很高深的樣子。
這其實是寫作的最大誤區(qū)。
寫作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讓讀者讀懂。
真正的寫作高手是舉重若輕,很深奧的東西能用很簡單,平實的語言表達清楚。
而我們不少中文文章是把常識性的東西復雜化,似乎越是讓人看不懂,水平就越高。實在是荒唐。
正文中,除了各部分的邏輯以外,另外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是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太簡單,很多時候只有一句話。
對結果的分析,并不是簡單地對圖表數字曲線簡單描述,而是要深挖這些圖表背后的科學原理,這是一篇文章真正需要濃墨重彩的地方。
很多人貌似懶,不愿意多寫,其實是不知道寫什么。
為什么不知道寫什么?根本原因就是對研究的內容理解并不深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或者還沒一個全面理解的基礎上,一看有點結果,就急著發(fā)表,實在得不償失。
最后,斗膽說一下自己對中英文寫科技論文的理解。
我們在中文中經常習慣性用比如“在某種程度上”,"整體上來說","具有一定的"等很模糊的表述。
然而某種程度是什么程度?在英文中很容易用一個定語從句給出某種程度到底是精確到多少。
也就是說中文模糊表述的地方太多,這種現(xiàn)象在中文期刊論文里比比皆是。
然而從科研的角度講,模糊代表你研究的深度還不夠。用中文寫科技論文要慎用模糊的詞匯。一管之見。
祝中文期刊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