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臻院士是污水處理領域的知名專家,他教書育人、科研探索40余載,一直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始終把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研究與攻關方向,培養(yǎng)了一大批污水處理行業(yè)的技術骨干,其科研成果為推動城市污水處理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曾榮獲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彭永臻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49年出生在哈爾濱。1968年,在哈爾濱第二中學上高一時,恰逢國家大規(guī)模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展開,19歲的他作為知識青年到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當時大家都是干勁沖天,一點兒也沒有覺得苦。”彭永臻是一個從來不會抱怨的人。寒冬臘月,在冰天雪地的北國邊疆,伐木的汗水每次都會浸透他的棉衣棉褲?苫貞浧疬@段經歷,彭永臻總是笑著說:“汗?jié)裢噶说暮锰幨鞘裁茨?干活不冷!晚上帳篷里燒著木頭很熱,經過一宿烘烤,衣服就全干了。”
伐木的大森林離住處很遠,如果回去吃飯,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因此每天中午都有專人給彭永臻他們送餐。野外環(huán)境惡劣,特別是冬天,大森林里溫度通常都在零下二十度以下,飯菜一拿出來馬上就凍透了。彭永臻他們經常是吃幾個包子喝幾口涼水,有時候沒有水,就直接抓把雪來解渴。
在兵團,身為副排長的彭永臻總是身先士卒、迎難而上。他白天伐木、搬運,晚上還要伐鋸磨刀以備第二天使用。“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能好高騖遠,在兵團我真正明白了這種道理。”5年的知青生涯,給他帶來的不只是體質上的錘煉,更是一種意志和品質的升華。
這段伐木經歷讓彭永臻記憶猶新,充滿自豪。即便后來,作為污水處理領域的權威專家,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多蜚聲海內外的成就,他也從不會看輕當年的付出。他說:“其實現(xiàn)在的我沒有什么,只不過是教教書,搞搞科研而已,我感覺我在兵團那段時間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小。”讓彭永臻感到自豪的“兵團成就”是什么呢?一是以兩個月的時間伐木512立方米,獲得全團伐木第一名,榮立兵團“三等功”。二是在群眾推薦上大學時,他是唯一一個得到所在連隊全票推薦的人選。在之后的考試中,他又是全團1000多人中僅有的4名政治、語文、數(shù)學各科成績均得“甲等”的考生之一。
1973年4月,彭永臻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來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給水排水專業(yè)求學,從此與污水處理結緣。
“您是用在兵團勞動的勁頭去求學做科研的嗎?”面對這個問題,彭永臻笑了:“在兵團的知青生活磨練了我的意志,鑄就了我的韌性,那種艱苦、危險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根本就不是我后來的經歷所能比擬的。我覺得做科研好像沒有費那么大勁,也就是工作時間長一點、睡覺晚一點,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當年伐木是第一名,這回轉戰(zhàn)到學習上,他依舊當仁不讓。當然,不僅僅是他,那個時候上學不易,大家都很用功。彭永臻說,那時學校的骨干教師都是哈工大最早的一批“八百壯士”,課講得非常好,對學生也非常好。平時大家在專門的教室里學習,晚上回宿舍了也經常讀書溫習到后半夜才睡覺。
由于成績優(yōu)異、表現(xiàn)出色,學校打算讓彭永臻留校任教。但他來讀書前,已經被定向分配到北京工作。學校不想放過人才,征得他同意后,特地向北京那邊協(xié)調,這才辦好了手續(xù)。1976年,彭永臻正式開始了他的科研教學生涯。
“咱們學校絕對是國內最早研究污水處理的高校之一。”彭永臻說,哈工大有著很好的科研傳統(tǒng),雖然那個特殊的年代經費很少,但老師們一直在堅持做實驗,搞研究,非常難能可貴。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后,彭永臻考取了張自杰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張自杰教授1952年哈工大本科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55年前往蘇聯(lián)學習,專攻污水處理技術,1959年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是我國著名污水處理專家。
1981年碩士畢業(yè)后,彭永臻繼續(xù)一邊任教一邊學習。1990年,他又師從王寶貞教授攻讀博士研究生。王寶貞教授1955年從哈工大土木系給排水專業(yè)師資研究生班畢業(yè),獲土木工程師稱號,是國際水科學院終身院士,在國際上首先研究開發(fā)和推廣應用了污水處理與利用生態(tài)工程和生態(tài)塘。
從兵團伐木的磨礪,到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的提升,彭永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忙忙碌碌又井井有條;從吃苦耐勞、不畏艱難的兵團副排長,到潛心做實驗、搞科研的研究生,再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的老師,彭永臻在每個角色中都恪盡職守,演繹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山高水遠有時盡,唯有師恩日月長
2015年12月7日,彭永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當時,他謝絕了各種慶祝和表彰,唯一參加的活動就是面向學生的座談。在北京工業(yè)大學組織的這次座談會上,他謙遜地說自己評上院士有機遇、有幸運、有巧合,如果說自己做出了一些成績,那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母校哈工大和哈工大那些師長的長期熏陶與教育培養(yǎng)。盡管早在2000年的時候他已經因為工作調動離開了哈工大,盡管講座面對的都是北工大的師生,他卻動情地說:“母校不能忘記,師恩不能忘記!”大家都被他真摯的情緒所感染,也為他報以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說起自己的授業(yè)恩師,彭永臻顯得滔滔不絕。“張老師特別嚴謹,特別認真,特別刻苦,對學生既嚴格又慈祥。”1973年彭永臻初入校園時,張自杰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做本科畢業(yè)論文時,他自然選擇了跟張自杰相同的研究方向。1978年開始讀研后,彭永臻對自己這位導師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對彭永臻而言,導師張自杰是自己一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榜樣。專業(yè)方面,張自杰孜孜以求,勤學不倦,一直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即便在出差的火車路上,也總是帶著書和筆記本邊看邊記。“張老師還有一個可貴的品質就是為人特別正派,從來不說他人不好的地方,看人只看優(yōu)點。”彭永臻說,這些都對自己產生了很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張自杰還是當年哈工大的地下黨員,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報效也深深影響了彭永臻。
“張老師給我定的題目很好,直到現(xiàn)在,我?guī)缀踹是按照這個大方向去研究。”彭永臻碩士畢業(yè)論文研究的是溫度對污水處理過程的影響,是當時建設部一個比較重要的研究課題。不過那時候的條件跟現(xiàn)在不可同日而語。彭永臻他們常常要用小推車把污水拉到學校來做實驗,管道、閥門之類的也經常需要自己動手做。
“張老師的字寫得很好,改得特別認真,用的紅筆,到現(xiàn)在我還記憶猶新。大問題沒有,小問題還是給我提了很多。”畢業(yè)論文彭永臻做得很好,即便如此張自杰仍然看得很仔細,甚至有的地方又給他重新算了一遍。
彭永臻的博士生導師王寶貞教授是污水處理領域一位大師級人物,是新中國給排水專業(yè)第一批學生。當年在哈工大的蘇聯(lián)專家曾給過他這樣的評價:“這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就是在蘇聯(lián)也是最優(yōu)秀的。”做學生的時候是一流的學生,做教師的時候是一流的教師。王寶貞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在教學上善于因材施教,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鼓勵學生拓寬視野,與世界接軌。彭永臻至今還記得,他常常跟學生們說:“知識和道德不成正比,一個學生學術造詣再深,如果不愛自己的祖國,也是沒有培養(yǎng)前途的。”
李圭白院士也是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壯士之一,盡管不是彭永臻的導師,但對他影響也很大。很長一段時間,兩個人都在同一間辦公室。彭永臻還在上本科時,李圭白就開玩笑叫他“老彭”。彭永臻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李圭白對他說:“老彭,首先外語一定不能放松,一定要學好,畢竟咱們還是比美國落后;第二,一定要把握國際學術前沿;第三,你的研究一定要結合實踐,要實用。”彭永臻也一直遵循這種理念,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3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級,6次獲省部級一等獎。
“耳濡目染,老師們嚴謹?shù)膶W風、正派的作風深深影響了我,使我牢牢把握學術底線、道德底線,這是我學習到的最重要的內容。”在哈工大,有太多的老師給了彭永臻深刻的影響。他說,我愿意將之歸結為哈工大人“規(guī)格嚴格,功夫到家”,這8字校訓既通俗易懂,又內涵深刻。哈工大人一直秉承校訓,在做人、做事、做學問上都體現(xiàn)出了這種精神,畢業(yè)生到工作崗位上也都嚴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躬耕科研如皓月,教書育人譜華章
2000年,彭永臻調入北京工業(yè)大學,離開了他學習、工作近三十年的哈工大,開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在彭永臻到北京工業(yè)大學之前,作為國內最早設立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的院校之一,北工大這一學科發(fā)展得并不順利,甚至2000年還沒有拿到博士授予權。
如何盡快抓好學科的建設,成為了彭永臻首先面臨的一個難題。作為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他像當年伐木身先士卒一樣,帶領團隊成員夜以繼日地堅守在一排排污水試管和實驗設備旁,聞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刺鼻臭味,甚至在實驗室解決一日三餐。他常對學生說“人生能有幾回搏?關鍵時刻要能沖得上,拿得下!”這股子帶著倔強味道的敬業(yè)精神激勵著團隊的每一個人,他們經常一起在實驗室奮戰(zhàn)到深夜,最后常常是被樓里的管理員“攆走”的。
彭永臻還在青年教師中積極推行“配導師、壓擔子、創(chuàng)條件、樹楷模、解難事”等五項措施,全方位助力青年教師成長成才,是“站在年輕人背后的引路人”。十幾年間,在他和他的科研團隊的努力下,北工大的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有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先后建立了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
2015年,彭永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學術界對彭永臻及其科研團隊的充分認可。2016年,他作為帶頭人申報的“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獲得國家發(fā)改委的批準建立,這是依托北京市屬院校的唯一一個國家級科研平臺;也是這一年,他主持申報的“京津冀區(qū)域環(huán)境污染控制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正式獲得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批準而建立,這也是依托北京市屬院校的首批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111計劃”。近年來,彭永臻帶領團隊與北京城市排水集團合作,將污水脫氮除磷技術應用于10余座北京城市污水處理廠 ,解決了污泥膨脹和上浮等運行控制問題,研制開發(fā)了“厭氧缺氧好氧脫氮除磷污水處理工藝技術”和“沉池泥位仿真系統(tǒng)”,與同類技術相比可節(jié)約工程投資10%~25%,降低運行費用15%左右。
彭永臻不僅在教學與科研上成績斐然,還是一位善于做學生思想工作、為年輕人的發(fā)展鋪路搭橋的熱心人。他常說,育人不單單是教授知識,還要扶助年輕學子在做人做事上健康成長。
“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每一步都和學生共同把握,共同探討。這也是我在哈工大長期的科研教育過程中養(yǎng)成的習慣,或者是摸索出的辦法。”控制住全過程,就會有好的結果,這是彭永臻的育人理念。博士生指導全過程,從論文選題到資料查詢,還包括實驗模型、實驗方案,乃至實驗進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提煉創(chuàng)新點到寫每篇論文,一直到最后的博士論文,他都親自把關。
“只要不出差,每周我都要跟學生打兩次籃球。”打籃球是彭永臻從中學開始就有的愛好,他通過打籃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業(yè)狀況、家庭問題等等,目的是離學生更近些,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及時的指導。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打著打著什么都能夠溝通出來了,必須先做學生的朋友,再做學生的老師”。
除了打籃球,他還經常與學生在一起做實驗,也會花好幾天時間與學生討論論文;他陪著學生去外地參加“挑戰(zhàn)杯”科技競賽,也幫助他們走出校門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他甚至會把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路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學生,在培養(yǎng)人上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彭永臻都覺得值。他的學生中,有兩名獲評“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獲提名獎;10余人已成長為教授、博導、教授級高工或研究員。
做老師不能不講好課。彭永臻主講的《水質工程學》和《環(huán)境保護概論》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他主編的《給水排水工程計算機程序設計》和《給水排水工程儀表與控制》等教材是國內本專業(yè)的首創(chuàng)。
盡管不是哈工大的雙聘院士,但從2000年到現(xiàn)在,彭永臻一直持續(xù)不斷地在哈工大招收研究生。每年回哈爾濱,多的時候十來趟,少的時候也有五六次。每次回來,他都要去看看自己的老師。如果有段時間不能回來,他還會委托學生代自己前去看望。
感念母校深情,彭永臻也關心著哈工大學子的發(fā)展。他寄語母校莘莘學子:“一定要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際大事,但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學習和研究上,這不能動搖。另外,一定要培養(yǎng)團隊精神,團隊內涵廣泛,團隊成員之間要互相幫助,以誠相待。”
文字 | 吉星
圖片 | 彭永臻
責任編輯 | 何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