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告—環(huán)境學院退休教師許保玖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退休教師許保玖教授因病于2021年10月15日15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許保玖先生于1918年12月31日出生,1942年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1949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得衛(wèi)生工程碩士學位,1951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重慶大學土木工程系助教、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系助教、美國Sigma Xi學會會員、美國芝加哥Consoer,Townsend and Associates公司設計工程師等。1954年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1955年后任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1989年9月退休。許保玖先生是我國給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和環(huán)境工程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我國給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和環(huán)境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和教育大家,為清華大學給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和環(huán)境工程等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許保玖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將于2021年10月20日9時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告別廳舉行。欲參加告別儀式、送花圈挽聯(lián)的同志,請于10月18日17時前與學院辦公室聯(lián)系,聯(lián)系電話010-62797139/15101100233/13716278776。學院將組織參加許保玖先生遺體告別儀式,20日7時45分從環(huán)境節(jié)能樓東側發(fā)車。
沉痛哀悼并深切緬懷許保玖先生!
特此訃告。
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
二〇二一年十月十五日
許保玖:水業(yè)泰斗
今年4月,許保玖迎來了百歲壽誕,恰逢清華大學107年校慶,學生、同事、朋友和行業(yè)代表300余人,從天南海北趕來,匯聚一堂,場面熱烈。
祝壽會上,許保玖發(fā)了言,聊起他新近關于漢字文化的幾項見解:漢字有其他語種所不具備的“統(tǒng)一”和“節(jié)腦”特性;造字上有六書的統(tǒng)一方式;使用上有一詞多義、詞性轉換靈活等便捷。
這不是他的本業(yè),卻是興趣使然。他的“不務正業(yè)”從20多年前研究古代皇帝開國、治國就已開始。
而在專業(yè)領域,他有太多值得引以為傲的標簽。他是第一個留美回國的給排水博士,是“水工業(yè)”理念的先行者,是著作百萬字的撰書人,更是學養(yǎng)深厚的教書先生、行業(yè)泰斗……
無論精勤本行,還是涉獵其他,他總不忘四個字:刨根問底。
▲中國給水排水工程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清華大學教授許保玖
“水課”不“水”
初上許保玖的課,很多學生往往不適應。
20世紀50年代末,清華給排水專業(yè)課堂。
大四的學生們在翹首以待一門專業(yè)主修課的老師,課程名叫“給水工程”。之前,學生們歷經(jīng)了現(xiàn)場的施工勞動,對專業(yè)有了新的認識,更知道這門課在專業(yè)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因此對授課教師多了幾分期待。
學生們竊竊私語:“聽說先生是美國回來的。”
學生們口中的先生,正是許保玖。
許保玖的留學經(jīng)歷足夠亮眼。1949年,他從美國密歇根大學畢業(yè),獲得衛(wèi)生工程碩士學位。兩年后,他又拿下了威斯康星大學的博士學位。1955年初,許保玖偕夫人沖破阻力回國,成為國內第一個給排水專業(yè)博士——此前,他和華羅庚、錢學森等35人,被美國政府列入禁止回國的名單。
▲許保玖先生年輕時
歸國后,經(jīng)梅貽琦之子梅祖彥引薦,許保玖結識了當時清華的給水排水大家陶葆楷,進入清華任教。
一襲樸素的藍色中山裝,一手漂亮齊整的板書,上課嚴謹認真,基本不茍言笑,偶爾來點小幽默,成了學生對許保玖的最初印象。但幾堂課下來,學生們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許先生的課聽不懂。
給〇班(畢業(yè)于1960年的給水排水專業(yè)班)的學生們還從上一級的老大哥那里聽到一個說法:許先生的課是“航空給水”,意思是上課像“坐飛機”,忽高忽低,極為跳躍。
但漸漸地,大家明白了許保玖的用心。
“平常我們習慣于聽1—2—3—4,習慣了一步一步前進。而許先生講的可能是1—2—4,從2跳到了4,中間的環(huán)節(jié)要你自己去思索、自己去演繹。這種講法既節(jié)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給〇班的學生、如今已是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退休教授的蔣展鵬回憶道。
隨著對許保玖講課“套路”的日漸熟悉,尤其在期末考試前從頭至尾復習一遍聽課筆記后,學生們開始感受到,許先生的課不僅一點都不“水”,反而恰恰是內容豐富,許保玖肚子里,“真有貨”!
“很多人畢業(yè)多年,遇有專業(yè)上的困難,首先想要請教的老師還是許保玖。”1964年本科畢業(yè)于清華給水排水專業(yè)的環(huán)境學院退休教授程聲通說。在他看來,許先生的國外經(jīng)歷豐富,除了求學,還在國外公司做過工程設計師,“所以他回來之后既有實際經(jīng)驗又有理論知識,跟一般的照本宣科不大一樣”。
事實上,許保玖的“肚里有貨”,與他求學階段打下的堅實基礎有著密切關系。
許保玖在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讀大一時,學校對微積分考試要求嚴格,由數(shù)學系單獨出題進行統(tǒng)考,對這門課,許保玖學得很扎實。他物理也學得不錯,小考時還能交頭卷。在威斯康星攻讀博士時,為了加強理論基礎,許保玖選了3門數(shù)學課和一門每周上3小時卻只有2個學分的物理化學課。許保玖說,那是他平生花的時間和精力最多的課程。此外,基礎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微生物課程……他都盡數(shù)汲取,下足了功夫。
除了上課,許保玖的深厚功底還體現(xiàn)在專業(yè)著作上。他共完成《給水處理》《當代給水與廢水處理原理》《新英漢給水排水詞典》等9部教材與著作。在他的書中,常能找到同類書中所沒有的內容,對于專業(yè)重難點,他還專門畫出半透視的示意圖,讓人一目了然、豁然開朗。
《當代給水與廢水處理原理》一直是全國高校市政工程和環(huán)境工程的研究生經(jīng)典教材,其對應的課程“水處理工程”也是經(jīng)久不衰的“流量擔當”。許保玖創(chuàng)造性運用反應動力學和反應器理論,將水處理過程貫穿起來,融合了化學、水力學、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知識。
1998年,許保玖退休后,作為他的第一名碩士研究生,清華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張曉健接過老師授課的接力棒,沿襲老師的教學思想,登臺主講起了“水處理工程”。張曉健最自豪的,就是課上常能見到學生這樣的評價:“像認識一棵樹那樣去學習,刨根問底,了解清楚知識的脈絡體系”“要學會仰望星空,以理論的思維去探索,追求科學的無限可能”。
在張曉健看來,這正是自己對老師的傳承與致敬。
敢想求新
1964年,作為指導教師,許保玖協(xié)助學生程聲通等人完成高濁度水處理的畢業(yè)設計。題目不是務虛,而是“真刀真槍”:太原鋼鐵廠水源地——汾河高濁度水的沉淀處理。
當時,關于水中含量較低的懸浮物的沉降,已有通用計算方法,而對于動輒含有幾百公斤泥沙的1000噸高濁度水,如何應對卻少有說法。
一切按部就班進行。到了收官階段,程聲通著手論文寫作,他在綜述篇里寫了很多單個顆粒物的沉降過程機理,這是他花了大量時間從以前學過的課本和其他參考文獻里摘錄的。
然而,程聲通滿懷信心交上的報告,拿回來時卻被許保玖寫滿紅色的批改文字。面對程聲通,許保玖嚴肅質問:“你在實驗中見到顆粒物了嗎?”
時至今日,程聲通仍記得先生當時的語氣和神情。“我仔細一想,是!水的濁度那么高,成千上萬個顆粒擠在一起,哪兒還能見到單個的游離顆粒物?就好像大家通過一個過道,人很多,大家都擠在一起,你想走快點也走不快。”
這意味著原有的計算方法失效了。
高濁度水的沉淀,到底該如何計算?許保玖提出了“擁擠沉降”的概念。他將原來計算單個顆粒物的沉淀時間轉化為求解單位面積能沉降多少泥沙、產(chǎn)生多少清水。難題迎刃而解。
這件事讓程聲通領會到,行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去先想清楚,不敢突破思維定式,就會扼殺創(chuàng)新,“行勝于言”也變得缺乏意義。
受許保玖影響,上世紀70年代,在為某給水廠進行的設計中,程聲通不滿足于已有標準圖,發(fā)明了“無閥濾池聯(lián)鎖器”,提升了濾池性能和效率,還申請了專利。
▲上世紀80年代,許保玖在自來水廠檢查設備
許保玖更大的創(chuàng)新,發(fā)生在上世紀90年代。
在這之前,我國給水排水行業(yè)一直處于割裂狀態(tài),廢水處理被偏廢。表現(xiàn)在市政建設上,就是只建給水廠、不建污水處理廠,先建給水廠、后建污水處理廠,這直接導致水污染問題嚴重。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我國的廢水處理率始終停留在5%之下。
許保玖認為,用過的水必須經(jīng)過適當處理,并在滿足一定水質要求后排回自然環(huán)境中,這是“還”水的規(guī)則。“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許保玖形象地比喻。
基于此,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許保玖提出了“水工業(yè)”概念。他認為,必須將給水、排水視為一個統(tǒng)一性整體,以此保證排水水質,也利于節(jié)約用水;同時,要改變長期以來給水、排水事業(yè)政府包辦、給水事業(yè)福利化的局面,要賦予水商品的屬性,核算成本收益,推進廢水的回收再利用。
在當年,這一系列觀點極富先鋒性,如今回頭審視,人們不得不佩服許保玖的前瞻性對日后水工業(yè)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的城鎮(zhèn)污水處理率已達90%以上;基于“水工業(yè)”理念,原來的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給水排水學會在2002年更名為水工業(yè)分會;高校傳統(tǒng)的“給水排水工程”專業(yè)名稱,經(jīng)教育部修訂后,在2012年統(tǒng)一變更為“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體現(xiàn)了學科發(fā)展的新內涵。
憑借敢想求新,許保玖成為我國水工業(yè)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跨界先生
許保玖不僅在專業(yè)領域有所建樹,還愛玩跨界。他的跨界史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堪稱“骨灰級”玩家,而且成果相當驚艷。
1961年,許保玖和清華給水排水教研組的同事們發(fā)現(xiàn),學校的實驗室里沒有混凝攪拌機,就連當時的市面上也買不到。混凝攪拌機是給排水工程里的一項重要設備,沒了它,就意味著眾多實驗無法完成。
怎么辦?“我們自己設計。”許保玖主動拍了胸脯。
這一想法,讓身邊同事暗自咋舌:這完全是機械專業(yè)的事,離給水排水相差太遠。
其實,許保玖自己心里也沒底:“我對機械設備一竅不通。我只能從頭開始,刨根問底。”
在實驗室塔樓的二樓設備間里,許保玖支起繪圖桌,全身心投入工作了幾個月。最后,含有100多個零部件的圖紙和總裝圖出爐。
圖紙被拿到學校設備加工廠,廠方?jīng)]怎么修改,直接加工,成了!
“我也沒想到!”回想當初的場景時,許保玖還是樂不可支。
許保玖還設計出一套無級變速機械構造,這在當時的機械專業(yè)里也屬先進的“黑科技”,對于混凝攪拌有著莫大作用。
學校很快生產(chǎn)出兩臺,滿足了教學科研的需要。不少兄弟院校和研究單位也聞訊趕來,購買圖紙,如獲至寶。
“可惜那時不講究知識產(chǎn)權,土木系資料室只收曬圖成本費。”蔣展鵬開起了玩笑。
以后的日子里,許保玖還給實驗室設計了給水澄清和過濾實驗系統(tǒng)裝置,融入了國外水力加速澄清池的新概念,這套裝置長期服役,直到實驗室改造才“退休”。
在理工科海洋里“暢游”得不過癮,許保玖又把興趣轉向了文科。
程聲通記得,有一次他去先生家,許保玖沒聊專業(yè),而是和他談起了歷史。“他在研究明朝的皇帝到底哪一個好。他覺得還是朱棣比較好,因為他留下了北京城,留下了《永樂大典》”。
2017年,許保玖出版了《中國的皇帝和皇帝的開國與治國——各數(shù)理化功力模式說》。他從一個理工科學者的視角,透視中國五千年來的浩瀚歷史事件,展現(xiàn)出其博學多才的一面。
“愛讀書”“是個雜家”,是學生們對許保玖的評價。
他的家位于清華校園內一棟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式公寓內。兩大排高至屋頂?shù)蔫F書架將客廳分為會客室和工作間,一排排、一摞摞磨損褪色的書籍錯落有致地擺放上面。至于為什么要用鐵書架,是因為許保玖的書多,鐵的承重。
退休后,許保玖就在他的小書間里,任思想馳騁,筆端揮灑。
有后輩感慨,正是許保玖的安于清貧、淡泊名利,才能使他多年來心無旁騖,靜心鉆研,在諸多領域結果開花。
而在許保玖自己看來,是“刨根問底的思維形態(tài)變成了一種習慣”,才推動著他穿越百年光陰,奮力向前。
來源:本文來自清華大學,僅供分享交流不做商業(yè)用途,不代表凈水技術觀點,版權歸原作者與原作者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