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安院士團隊:可生物降解塑料取代傳統(tǒng)塑料助力碳減排 Engineering—論文—科學網
侯立安院士團隊:可生物降解塑料取代傳統(tǒng)塑料助力碳減排 Engineering |
期刊:Engineering
作者:Guanyi Chen, Jianyuan Li, Yunan Sun, Zhi Wang, Gary A. Leeke, Christian Moretti, Zhanjun Cheng, Yuan Wang, Ning Li, Lan Mu, Jinyu Li, Junyu Tao, Beibei Yan, Li´an Hou
發(fā)表時間: January 2024
微信鏈接: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天津大學侯立安院士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4年1月刊發(fā)表了題為“Replacing Traditional Plastics with Biodegradable Plastics: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可生物降解塑料取代傳統(tǒng)塑料——對碳排放的影響)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傳統(tǒng)塑料產品和可生物降解塑料產品(BPPs)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進行了評估,為可生物降解塑料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隨著全球塑料生產的持續(xù)增長,塑料對環(huán)境的影響日益嚴重,尤其是其碳排放問題。為應對這一挑戰(zhàn),世界各國紛紛關注可生物降解塑料的應用,希望以此替代傳統(tǒng)塑料。然而,此前尚未有研究對可生物降解塑料與傳統(tǒng)塑料產品的碳排放進行系統(tǒng)比較。
侯立安院士團隊的研究以中國為案例,評估了傳統(tǒng)和可生物降解塑料產品在四個階段的碳排放,并考慮了傳統(tǒng)方法、化學回收、工業(yè)堆肥和厭氧消化四種廢棄可生物降解塑料(WBPPs)的處置情景。

圖. 可生物降解塑料產品(BPPs)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a - c)(a)1000 個一次性 PBAT - LA 塑料袋的碳排放;(b)1000 個一次性 PLA 塑料餐盒的碳排放;以及(c)1000 個一次性 PLA 塑料杯的碳排放。在此,標簽 T4 - S1、T4 - S2、T4 - S3 和 T4 - S4 表示 T4 階段分別使用 S1、S2、S3 或 S4 方案。
研究結果顯示,1000個傳統(tǒng)塑料產品(如塑料袋、午餐盒、杯子等)的碳排放量為52.09 - 150.36千克二氧化碳當量(kg CO2eq),其中塑料生產階段的碳排放占比50.71% - 50.77%。而1000個類似的BPPs的碳排放量最高為21.06 - 56.86 kg CO2eq,比傳統(tǒng)塑料產品低約13.53% - 62.19%。差異主要體現在塑料生產和廢物處置階段,BPPs在原材料獲取階段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顯示出顯著的碳減排潛力。
在廢物處置方面,堆肥和厭氧消化被認為是WBPPs更優(yōu)的處置方法。然而,目前可生物降解塑料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研究指出,在中國,如果使用BPPs代替?zhèn)鹘y(tǒng)塑料產品,如塑料袋、餐盒或吸管等,每年將有望減少1.03×106 - 1.10×108kg CO2eq的碳排放。
該項研究對可生物降解塑料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需要進一步發(fā)展更經濟的可生物降解塑料生產技術和廢物處置方法,以促進其推廣和應用,助力實現碳減排目標。該研究成果為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望推動可生物降解塑料在更多領域的應用,為保護環(huán)境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文章信息:
Replacing Traditional Plastics with Biodegradable Plastics: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傳統(tǒng)塑料——對碳排放的影響
作者:
陳冠益, 李建園, 孫昱楠, 王智, Gary A. Leeke, Christian Moretti, 程占軍, 王媛, 李寧, 穆蘭, 李金禹, 陶俊宇, 顏蓓蓓, 侯立安
引用:
Guanyi Chen,Jianyuan Li,Yunan Sun,Zhi Wang,Gary A. Leeke,Christian Moretti,Zhanjun Cheng,Yuan Wang,Ning Li,Lan Mu,Jinyu Li,Junyu Tao,Beibei Yan,Li´an Hou.Replacing Traditional Plastics with Biodegradable Plastics: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J]. Engineering, 2024,32(1):15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