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提到疏浚行業(yè),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提到中國首艘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不少人都聽過“造島神器”的大名。自2019年正式投產以來,由中交天航局投資并聯(lián)合設計建造的“天鯤號”一直活躍在全球港口航道建設第一線。如今,“天鯤號”的先進技術正被應用于我國河湖清淤治理,打造出新的“清淤利器”。
“我一直關注著江河湖庫治理問題。”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秦斌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去年,專為太湖清淤量身定制的“太湖之星”正式投入使用,適用于江河湖庫清淤的專業(yè)化疏浚裝備正成為科技研發(fā)的前沿陣地。

過去幾年,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和水運工作者的秦斌一直奔走在全國各地的江河湖庫之間,深入太湖、于橋水庫、官廳水庫、永定河等地進行實地調研。2024年,他提出《關于加快制定的提案》,京津冀三地人大已將其列為2025年度立法計劃,正式啟動立法工作。
2024年3月,秦斌和工程師們?yōu)樘可泶蛟、世界首艘生態(tài)清淤智能化一體船“太湖之星”正式投入運行。“太湖之星”集生態(tài)清淤、淤泥固化等功能為一體,由三艘作業(yè)船串聯(lián),包括新型智能環(huán)保清淤船“太湖浚清1號”、除雜調絮船“太湖之星1號”和脫水減容船“太湖之星2號”。未來4年內,“太湖之星”肩負重任,要在近29平方公里湖區(qū)內完成約834萬立方米底泥清淤,挖出的淤泥足以填滿超4200個標準泳池。
據(jù)悉,“太湖之星”的技術與“天鯤號”的技術同出一脈。其中,“太湖浚清1號”運用“天鯤號”的先進技術,裝配有變頻電機驅動泥泵、自動挖泥和遠程控制系統(tǒng),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天鯤號”。
在采訪中,秦斌向《環(huán)球時報》記者透露,“太湖之星2.0版”已經完成研發(fā),目前正在加緊建造。與“1.0”相比,新版“太湖之星”最大的改變就是新增了一艘尾水處理一體平臺船。這相當于把尾水處理也搬到了水上進行,尾水處理指標滿足地表III類水,可以直排湖內,徹底實現(xiàn)了“淤泥不上岸、尾水不下船”。
“太湖之星”的升級也反映出如何妥善處理淤泥并將其再次利用成為我國江河湖庫清淤行動的關注重點。秦斌告訴記者,“我國每年清淤淤泥產生量超10億立方米,且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工程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等需求不斷增加,清淤淤泥體量呈逐年增長態(tài)勢。這些淤泥若處置不當,不僅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還會造成資源浪費,錯失碳匯經濟。”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秦斌的目光聚焦加快江河湖庫清淤淤泥資源化政策研究。秦斌建議,建立清淤淤泥進入農業(yè)用地的風險評估方法體系,保障清淤淤泥資源化產物的安全性。積極推動清淤淤泥用于林草地、湖濱帶濕地構建、農用地復耕、土地開發(fā)新增耕地建設等其他不同類型農用地相關標準研究,統(tǒng)籌解決淤泥出路,有利于解決大體量清淤淤泥消納,滿足清淤疏浚要求。
目前,將淤泥“變廢為寶”已經有了一些創(chuàng)新性實踐。據(jù)秦斌介紹,目前已挖掘出的150萬立方米太湖淤泥,主要有3個用途:一部分拋填湖濱,重塑生態(tài)濕地;絕大部分回填礦坑,助力荒山復綠;少部分將燒結固化,讓底泥變路基。在天津的水源地之一——于橋水庫,清淤試點工程清淤量約500萬立方米。目前,經過壓濾干化的淤泥正用于當?shù)氐膹U棄礦山修復。
“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未來的每一方淤泥都能找到屬于它們的生態(tài)歸宿。”秦斌說。